在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資產歷史的報酬,時間的魔力之後,就要開始資產配置嗎?
還沒有,前面說的只是序章而已,作者接下來又探討了很多面向。
4. 資產比例的決定(The Broad Portfolio Balance Decision)
資產配置前,必需先訂定目標,不論投資的目標是什麼,顧問必需確定的是顧客的目標是實際且合理的─依據顧客本身的薪資以及所有未來可能的所得、稅務去評估。
在資產大方向比例決定(equity/non-equity ratio)比之前,要確立顧客對風險的忍受度,通常,我們會以為自己了解的事情就等於沒有風險,作者寫了一個例子,他與一群自認自己投資非常保守(風險趨避)的房地產經紀人共事,但卻發現他們在房地產投資上大玩槓桿,當有人指出他們投資具高風險,他們的回答是: 「這是我懂的領域,根本沒有任何風險。」
所以資產大方向比例該怎麼決定? 資產平衡模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風險、決定股債的比重: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把股債比列出來,然後給給定一個報酬和變異數,看看各個股債比之下資產的報酬大概會落在哪些區間,這樣可以幫助顧客決定自己大概要怎麼配置股債比例。
事實上,有時候我們跟本不了解自己能夠承受多少風險─在螢幕上模擬數字是一回事,真正虧了錢絕對是另一回事。
5. 分散風險(Diversification, the Third Dimension)
資產配置第一和第二面向分別是資產的報酬和變異數,接下來第三面向則是分散風險。
通常我們說高風險高報酬,可是作者指出,如果實行資產配置,我們可以同時追求更高的報酬以及降低風險,看起來不合常理,天下不是應該沒有白吃的午餐嗎? 其實應該換個面相思考,如果你沒有實行分散風險,那些因沒有實行分散風險的風險是沒有辦法獲得報酬的,也就是你自己放棄降低風險的機會,作者在這裡巧妙的引出財務理論CAPM的概念,很有意思。
6. 多元投資的回饋(The rewards of multiple asset investing)
接下來就要進入到所謂「雞蛋放在彼此非常不相似的籃子裡」的概念。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分散風險的同時,資產跟資產的差異性越大越好,反向變動的效果遠比你所想像的大。其實這很直覺,回顧到為什麼要從事資產配置的原因,不就是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明天的市場,所以才要進行資產配置嗎? 要是有人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下一個十年表現最好的資產,根本沒有資產配置的必要。既然是為了分散風險而進行資產配置,就應該投資於資產走向差異越大的資產越好,作者更用數據證明了投資於兩個走向完全相反的資產AB,即使B的報酬率、變異數都較A低,兩者的組合AD仍然有更高的報酬及較小的變異數(波動)。
同時,這個概念也帶出了為什麼要進行全球投資。
NOTE: 這裡的討論都是在長期投資且每年再平衡的前提下
7. 決定標的(Asset Allocation Decision and Final Portfolio Design)
決定標的可說是最重要的一項,但也可說是最不重要的一項。 就某些層面看來,標的會決定投資的報酬,但就另一個層面看來,如果沒有前述所提到的全方位的知識了解,可能就沒辦法設計選擇最適當的資產。 在整本書有個作者一直強調的論點: 必需考慮「Frame of Reference」,意思是說我們做的所有投資決策,都必需考慮到之後我們會不會因為跟自己朋友比較績效,真正的投資是一條孤單的路,當你做完全面性的資產配置,可能在某些牛市年份會不如自己投資個股親朋好友,到時你是否確信自己可以堅持下去,等待下去? 一個投資策略最重要的是能夠不斷堅持下去,如果沒辦法做到,那即使它考量的再周全也沒有意義。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不同以往的觀點,他的缺點是很多資料有點舊了,不過投資的概念都是一樣的,從閱讀中我深刻的體驗到原來真正的財富管理是必需經過這樣縝密的過程,在過程中如果客戶對哪裡有質疑,還必需再重新來過一次,等到客戶真正了解才再進入下一個階段,一切都是以客戶為考量出發點。對比現今大家現在的觀念,普遍認為把錢丟給理專、基金經理人就好了,而不去踏踏實實了解自己的投資有哪些策略、面臨的風險為何,令人捏一把冷汗阿!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