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FU
  • 《心智操控》數據如何洞悉個性、操縱人心?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是近年來看得與數據相關的書中最有情節的一本,讓人彷彿如看電影般停不下手,將劍橋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鉅細靡遺,以吹哨人Christopher Wylie角度描寫出來。 最讓人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只交代了事件,更對於劍橋分析將數據結合心理學的操作細節揭露出來,大開眼界之餘,也對於數據能操縱人心的程度捏一把冷汗。資料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越來越方便的科技時代,個資反而成為最容易被忽略而輕易拱手交出的隱私。

    作者是何方神聖

    2018年3月,劍橋分析利用臉書資訊影響美國大選、英國脫歐,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的吹哨者就是Christopher Wylie。他是劍橋分析的創始人,打從2008年歐巴馬利用精準投放勝選後,Christopher就開始做用數據打選戰的工作,一開始在英國,後來客戶遍布世界。

    翻開戰爭史,資訊心理戰可能從西元前的波斯人就開始有類似紀載了,用精準的假情報動搖人心扭轉敵情,或是說一個故事塑造恐懼,現代伊斯蘭國是明顯的例子。劍橋分析便是在蒐集大量資料之後,利用心理學挑起資訊戰,為川普當選、英國脫歐種下近因。

    劍橋分析如何操弄

    那麼劍橋分析如何操弄、煽動人心?  以下三點來簡單理解:

    1. 精準投放

    想在團體內塑造叛亂,必須要集中資源去鎖定關鍵群體。劍橋分析的精準投放有個核心的理念是: 該放焦點的不是那些不投票、或是「原本就不可能支持你的人」、或是「不論怎樣肯定支持你的人」,這些人不管怎樣都會堅持他的想法,重點是「可能出門投票但不一定支持你的人」,也就是所謂「中間選民」。很多人以為劍橋分析操控大多人,實際上他們只操控一小群人,但那一小群人自我連結、擴散卻足以影響結果

    精準投放現在看起來非常普遍,但當時很多人以為選戰只是造勢晚會、只有文宣旗子發放而已,很少人了解精準投放的威力。只要掌握關鍵群體並且充分了解他們心理動機,煽動就會變得容易。

    2. 改變目標的認知

    要改變他人的認知,操弄者必須偷走他的認知,並且植入自己的版本。靠的是瓦解對方的自我,封殺對方的敘事。如何封殺對方的敘事?  劍橋分析用一種「迴力鏢」概念,以種族問題為例,先塑造種族是一種零和遊戲,某個種族拿到較多資源,另一個就拿到較少資源(例如: 難民把美國工作搶走了,讓美國人失業),挑起受眾心中不滿的連結; 接下來把種族主義反面論述跟身分有所連結,讓受眾開始深信種族主義是對的,任何批評種族主義的人,都是因為想要政治正確(支持難民不過是道德論者罷了,並不是真正為美國人著想),都是在評批他(受眾),激起心中憤怒後,可以誘導做出更加不理性的事情。

    「公平」也是另一種敘事,深深相信公平的人,會被各種不公不義的事情刺傷,例如上帝一定是公平的,難民之所以無家可歸,肯定是做錯甚麼事,是他們有錯在先。如果譴責受害者能維持心中認定的公平價值觀,減少心中焦慮,那他們仍然可以安慰自己公平依舊存在。

    重點是,受眾深深相信這些都是自己的看法,不是受到他人影響。

    3. 誘發叛亂

    當受眾產生如剛剛提到憤怒情緒,或者是衝動、強迫性的其他負面情緒,就會誘發叛亂,而這個步驟通常都鎖定神經質的人,因為他們容易衝動,或是鎖定自戀的人,因為他們自視甚高,喜歡挑戰權威。這類人一聽到被迫害、被犧牲,就會開始懷疑組織,進而有所行動。劍橋分析利用數據找到這些人,開始讓臉書不斷推薦他們同樣的故事、或假群組,透過社群媒體組織起來,加劇同溫層,擴散受眾的影響力。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關於心理剖繪(Psychological Profiling)

    很久以前做數據分析時,我就曾經跟團隊夥伴想過量化個性以細分客群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夠歸納手中客群是哪種個性,並且對他們個性和購買行為做連結,也許是個不錯想法,但後來卡在個性非常難以量化,光用手中資料沒辦法做有說服力的歸納而放棄。

    但臉書資料竟然可以實現「心理剖繪」,所謂心理剖繪也就是用按讚、分享等資料準確連結使用者個性,準確心理剖繪有兩個關鍵是1.資料必須是巨量的,2.資料可以連結使用者的喜好。臉書資料可貴之處在於,相對於市調可能會有誤差,臉書的資料都是使用者自己產生的,大部分情況也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會按讚,作者說「臉書也許比你的配偶更了解你」,想想在夜深人靜時候我們瀏覽各項動態不自覺的按讚、留言,不自覺的留下自己的人格軌跡,都可能是現實中好友親人不知道的一面。

    也許一個按讚不代表甚麼,但擁有大量的按讚資料,輔助讓使用者填寫不同性向測驗做交叉比對,劍橋分析完成了一個可怕的系統,可以做上述所描寫的精準投放。

    心得: 資料是一種權力,應該被善用也應該被管制

    看完這本書,心情略有沉重。劍橋分析所做的是一個當時沒人發現的新大陸,但最後的用途卻是用來操縱、煽動人性,我想著數據其實就像沉默的金礦,當少數人掌握多數資料時,資料變成一種可以作惡的權力,而這權力大到無法想像。 劍橋分析事件後,也許大家驚覺個資洩露的嚴重性,但事實是,我們根本無法完全脫離社群媒體,當每個人都在用而自己沒用時,被排擠的心態會讓人格格不入。到底在方便性和個資洩露間該如何平衡? 如果萬物聯網,那麼不只是按讚資料,連所有居家使用習慣也會暴露,那人身安全是否會陷入危機? 

    對社群業者/行銷業者來說,沒有法律規範使用資料簡直是天堂,但當資料變成一種權力,公權力應該介入控管,不能用「使用者已經同意條款」做推託,甚至應有一定的法律規範。這本書讓我看到資料搭配心理學的力量可以多大,也讓人了解自己身在一個時代形似「楚門的世界」─所有隱私都留下軌跡,都可以受監控,都可以受操縱。我們只能努力的保有僅存的批判性思考,而可以預期是,當萬物聯網時帶來臨,大批隨身資料被記錄,我們所受到的購物刺激也將有新一波廣告革命,屆時批判性思考將越來越受到挑戰

  • You might also lik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